“品牌”恐怕是現(xiàn)在提及率最高的流行詞,每個營銷人、廣告人、業(yè)務員、賣燒烤的、擺地攤的……,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品牌。 

可現(xiàn)實是,真正懂品牌的人屈指可數(shù),甚至一些聲名在外的專家,也似懂非懂,講起來云里霧里,不知所云!害得很多初學者和想做品牌的老板,誤入歧途,難以自拔。 

品牌究竟是個什么鬼?巴頓試圖從基本概念入手,結合流行說法,給出更清晰、簡單的定義。供初學者和對此有困惑者參考。 

 

先看個栗子

同樣一件T恤

品牌影響力

這樣,只能賣20元。

 

品牌的威力
加上這個勾,就可以賣200元

 

這就是品牌的威力!

品牌就是同樣的產(chǎn)品,可以讓你比別人賣的貴,還賣的好,賣的久的東西。 

可這個東西究竟是個什么鬼呢?

先聽聽大師們怎么講? 

傳統(tǒng)營銷之父—菲利普科特勒

傳統(tǒng)營銷之父—菲利普科特勒 

品牌就是一個名字、稱謂、符號或設計,或是上述的總和,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產(chǎn)品或服務有別于其他競爭者。

巴頓:“老人家意思是說品牌就是用于區(qū)別競品的商標”,真的這么淺顯嗎?  

 廣告教皇—大衛(wèi)奧格威

  廣告教皇—大衛(wèi)奧格威

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征,它是品牌的屬性、名稱、包裝、價格、歷史、聲譽、廣告風格的無形組合。

巴頓:“奧格威先生你到底在講什么?怎么感覺聽了跟沒聽一樣!”  

定位營銷大師—艾里斯&杰克特勞特

定位營銷大師—艾里斯&杰克特勞特 

品牌就是代表某個品類的名字,當消費者有相應需求時,立即想到該這個名字,才算真正建立了品牌。

巴頓:“從競爭和消費者角度來講,清楚明白,我喜歡!”  

看完大師們開示,讓我們從概念上了解下品牌“Brand 

品牌的英文單詞brand來源于古挪威文“randr”,中文意思是“烙印”。在當時,西方游牧部落在馬背上打上不同烙印,用以區(qū)分自己的財產(chǎn)。

品牌兩個字就是烙印


綜合大師定義和基本概念,可以簡單理解: 

品牌

兩個字就是

烙印

 一句話就是

產(chǎn)品在消費者心智中打上的烙印  

無烙印,無品牌。

路邊攤賣的衣服、在你心里沒有任何烙印,雖然印了很漂亮的商標,但是沒有品牌。 

烙印淺,品牌弱。烙印深,品牌強。

企業(yè)營銷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的拿正確的品牌烙鐵,在消費者心智中打烙印,越烙越深。 

王老吉烙印“防上火”十多年,從未改用其他!

老干媽烙印“辣椒醬”二十年,從未改用其他!

紅牛烙印“能量”四十年,從未改用其他!

沃爾瑪烙印“便宜”五十年,從未改用其他!

寶馬烙印“駕駛”,從未改用其他!

奔馳烙印“尊貴”,從未改用其他!

 

結果,他們成為了各自行業(yè)的絕對強勢品牌!  

烙印可以是理性的,也可以是感性的。
 

理性的烙印有:

海飛絲打在人們心上的烙印是“去頭屑”、王老吉是“防上火”、沃爾沃是“安全”、神州專車也是“安全”……

 品牌可以分成哪些類別呢?

感性的烙印有:

迪斯尼的“歡樂”、萬寶路的“豪放”、奔馳的“尊貴、身份”、蘋果的“追求極致、完美”、錘子的“情懷”……
 

那究竟該打感性烙印還是理性烙???

這要視品牌的類別和所滿足需求類型而定,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剖析。 

 

品牌可以分成哪些類別呢?

一、按需求類別分

需求按照滿足人們生理、心理的不同層次,可分為三層:

 

按需求類別分 

 

 跟自己消費能力相匹配的是需求,低于自己消費能力的是需要。略超出自己消費能力,向上踮起腳尖,努把力勉強能得到的,屬于欲望。超出太多,無法到達的就是奢望。

 

舉個栗子:對普通人來講,肚子餓了,想隨便吃點填報肚子,這時滿足的是需要型需求,這時候的快餐店、沙縣、蘭州拉面……。如果講究點,要下館子,滿足的就是需求,可以去外婆家、新白鹿,綠茶、川味觀……如果很講究,非得去米其林、希爾頓那就是欲望型需求了。

 需要型品牌、需求型品牌、欲望型品牌

再舉個栗子:口渴了,喝杯涼開水,滿足的是需要型需求。在娃哈哈純凈水、康師傅礦物質(zhì)水、農(nóng)夫山泉天然水之間選擇,滿足的是選擇性需求。喝瓶依云,滿足的就是欲望了。

 需要型品牌、需求型品牌、欲望型品牌  

相應的品牌可分為

需要型品牌、需求型品牌、欲望型品牌 

同樣一類產(chǎn)品,比如西裝  有路邊攤隨便買了一套沒商標的西裝,100塊1套,這是最廉價的產(chǎn)品營銷、跟品牌沒關系。到了服裝市場,攤位上有商標的,200塊1套,這是需要型品牌,滿足的是最低端的西服需求。
到了專賣店了,有什么利郎啊、紅豆啊,報喜鳥啊,要2000塊1套了,這些就屬于需求型品牌。到了杭州大廈了,一套阿瑪尼20000塊,這就是欲望型品牌。

 

 按照情感類別劃分
這里所謂的高中低端品牌是相對大眾人群來說,以產(chǎn)品價格給人的心理感覺為判斷標準,但并不是唯一標準。 

高中低端的判定要以人群為參照。比如奔馳車在大眾心目中是高檔轎車,但富豪心中只是個一個中檔品牌。再比如,剛工作兩月的大學生,花2000塊買套職業(yè)裝就覺得很奢侈了,工作了二十年的高管買套20000塊的衣服,都不會覺得有什么稀奇。 

再比如:房子是需要型需求,它滿足的利益是人們最基本的“居住”的需要,這幾乎是人人都必須的,所以它是剛需,市場規(guī)模超級大。但是在這一需求中,又分為不同等級。有滿足最基本需要的,經(jīng)濟適用房,滿足選擇性需求的商品住宅樓,滿足欲望型需求的高檔社區(qū)、排屋、別墅。

品牌主打理性烙印,強調(diào)性能、質(zhì)量等功能性概念 

 

二、按照情感類別劃分

產(chǎn)品可分為感性產(chǎn)品和理性產(chǎn)品,相對應的品牌也有感性品牌和理性品牌,兩者需要主打的品牌概念(烙?。?,各不一樣。 

感性產(chǎn)品是指購買時感性情緒占主導的產(chǎn)品(基本屬于高頻的快速消費品)。具有低值、低關注度、使用周期短、購買頻率高、購買決策簡單,受情緒影響較大的特點。比如:飲料、食品、服裝…… 

該類品牌主打感性烙印,強調(diào)和消費者之間的情感溝通。比如:可口可樂從來不說可樂的原料、配方,口味、水源….這些產(chǎn)品層面的特性,而是訴求“暢快、歡樂、歡聚、分享…..”等情感特性。

怎么判斷一個品牌是否建立起來了呢? 

(備注:感性產(chǎn)品在剛開始導入市場時,也需要進行產(chǎn)品利益的傳達,當進入成熟期,消費者對產(chǎn)品利益已經(jīng)完全了解,在傳播上會表現(xiàn)為大多數(shù)時候只做感性訴求。) 

理性產(chǎn)品就是購買時理性情緒占主導的產(chǎn)品(基本屬于低頻的耐用性消費品)。具有價值高、使用周期長,購買頻率低,購買決策復雜的特點。比如:家電、住房、單反、助聽器……. 

該類品牌主打理性烙印,強調(diào)性能、質(zhì)量等功能性概念。比如:索尼彩電一直主打畫面品質(zhì),推廣“畫王”概念。西門子冰箱曾經(jīng)主推“0°保鮮”功能。

 關于品牌的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忠誠度? 

三、按照行業(yè)類別劃分

快速消費品品牌、耐用消費品品牌、服務行業(yè)品牌、工業(yè)品品牌…… 

 

巴頓品牌問對:

問:怎么判斷一個品牌是否建立起來了呢?

對:回到上面T恤的例子,有品牌標志的和無品牌標志的擺在一起賣??茨莻€有標志的,能賣到多少錢?如果仍然只是賣20元,那就沒有品牌。如果能賣到100元,那叫做低端品牌,如果賣到500元,叫做中端品牌,賣到1000元,那就叫高端品牌了。

 

 是不是所有企業(yè)都需要做品牌呢?

 

問:關于品牌的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忠誠度?

 對:所謂的品牌忠誠度和美譽度是存在的,但比例很低。消費者是沒有義務對你的品牌有所謂的忠誠的,必須精心呵護才能維持。稍有風吹草動,其他更有優(yōu)勢品牌的勾引,消費者就會翻臉不認人。

 

  關于品牌的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忠誠度? 

品牌忠誠度更容易存在與消費頻率較高的產(chǎn)品中,比如可口可樂、益達木糖醇、杜蕾斯……,因為忠誠需要經(jīng)常接觸,經(jīng)常溝通,就好像人與人之間一樣,經(jīng)常見面、聊天、一起出去嗨皮,感情就深。 

十年八年才見一次,親兄弟都變生疏了。耐用消費品,由于使用時間較長,購買頻率太低,很難形成忠誠度。比如:你買臺冰箱,或許要到十五年之后才會換下一臺,到時候極可能選擇新品牌。 

知名度不等于美譽度、美譽度不等于忠誠度。

知名度不等于美譽度。名有好名,也有壞名。比如:岳飛和秦檜知名度都很高,但一個是好名聲,一個是壞名聲。岳飛有很高美譽度,具備愛國主義教育和旅游市場開發(fā)價值,但秦檜卻沒有美譽度,也基本沒有市場開發(fā)價值。 

美譽度不等于忠誠度。比如:男女生談戀愛,男生在女生心中有知名度,女生也認為男孩人很好,但這并不代表女生會和男生結婚,能不能結婚還要看男生是否滿足結婚的其他條件。 

問:是不是所有企業(yè)都需要做品牌呢?

對:并不是所有企業(yè)都需要品牌。還說T恤,如果你認為我不需要品牌,我就做20元一件的T恤,每件我只掙2元錢,但我可以做到年銷10億件,就做眾多大牌的代工廠,這也不得了??! 

當然,并非每個企業(yè)都需要品牌,每個行業(yè)都可能出現(xiàn)富士康式的代工巨無霸企業(yè),照樣活的瀟灑!可是你就不要羨慕人家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(yè),能賺取品牌帶來的超額溢價。也不要羨慕人家在用戶心中能建立起有價值的獨特地位。

 高端品牌策劃與設計